Slide

拱形浪:在断代中掷出隐匿之弦

Exhibition with PAM

拱形浪:在断代中掷出隐匿之弦

拱形画廊ARCH GALLERY很荣幸作为南方艺术机构代表之一,参加坪山美术馆年度大展——游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湿热、星群 。

“游牧在南⽅”是坪⼭美术馆将于2023年12月23日推出的南方艺术家⼤型群展,该展览是继美术馆于2021⾄2023年间策划的“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在地⽣态图景后,更为庞⼤、鲜活,兼具延续性和挑战性的调查纪录及⼟壤重构。

展览将南方地域关联起来,在重组中构建更多元的意义和可能性。拱形画廊作为南方代表之一,立足在这片土壤上,真诚希望能转译、呈现出湖湘⽂化的当代特性与历史潜能。湖湘虽并⾮位处近现代艺术史书写的先锋之位,但其涌动的⽂化潜流却激活着中国当代艺术思潮,在断代中掷出隐匿之弦。

 

拱形浪:在断代中掷出隐匿之弦

Arched wave: Throwing the hidden string in the discontinuity

 

主办方:坪山美术馆 PAM

参展机构:拱形画廊 ARCH GALLERY

艺术家:陈秋实、郭宇剑、罗明君、王礼军、周力、周巍

开幕时间:2023.12.23

地点: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汇德路坪山文化聚落北区坪山美术馆

 

承续宋明以降的传统⽂⼈风貌,同时不断开启着中国近现代的变⾰,湖湘虽并⾮位处近现代艺术史书写的先锋之位,但其涌动的⽂化潜流却激活与引领着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从“0艺术团体”的变⾰先声,到“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伏笔,湖南恰是以其特⽴独⾏与敢为⼈先的姿态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着精神动⼒与⽂化脉络。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连绵的丘陵与湘江水脉,使得这里的艺术家不仅承袭传统湖湘精神文化的韧性,更是立足于这片拙朴民性的地域,以其独特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氛围为当代艺术的发生烙下时代印记。当然,这也是本次参与坪山美术馆南方专题展览,拱形画廊作为湖南当代艺术的发声和开拓者给出的底色。

本次参展的六位艺术家出⽣于湖湘地区,时代背景的跨度从六零代⾄千禧⼀代,既呈现不同⾝份的湖湘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又展⽰出与时代进程相匹配的⽂化经验以及在空间位移的反差性经验,显露出早期⾝份认知的⽭盾到位移流变中的超越。从于“0艺术团体”出发后,后前往西⽅开拓绘画⽣涯的罗明君,到⽴⾜于⼴州美院,见证了湖⼴两个地域间中国当代艺术互动模式的周⼒、周巍,以及充分展现了近年来不同年龄阶段青年艺术家在国内国际成长与发展轨迹的王礼军、郭宇剑、陈秋实。拱形画廊试图从学术及历史的双层线索中勾勒现当代艺术在湖南具体、鲜活,⽽又隐匿的轨迹。

于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开启当代思潮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湖南艺术家曾集体缺位。这也许是由于个性过于鲜明的湖南艺术家在那一历史语境下并未呈现出某种鲜明的共同特征而被历史确认。转视当下,在坪山重视“南方”,地域又一次成为当代艺术为延续其文化逻辑的重要议题。艺术家们在不同地点之间的流动,超越地缘的界限,同时仍然立足于共同经验,构建成了交织密集的纽带网络。这些文化游牧者以个体独特经验及表达形式破土于湖湘,并随着时代变量的叠加谱写着不同的剧本。本土孕育,而后经位移衔接外部观念,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传承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其地域特质,进而不断的探寻、建构与再造。

艺术总是所描绘的现实的证据。⽴⾜在这⽚⼟壤的我们,真诚希望能转译、呈现出湖湘⽂化的当代特性与历史潜能。拱形画廊致⼒于本⼟当代艺术⽣态的开拓,及更好的⾯向全球艺术市场双向互通。我们秉持着反思性的策展态度,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学术性研究与艺术品收藏,在运营的永恒循环之外保持创造性思辨⼒,娓娓道来根植于此的艺术经验。


 

关于艺术家

(介绍顺序根据艺术家姓名首字母)
隐身系列Stealth, 2022, 数字微喷, 120 x 80 cm

陈秋实 1997年出⽣于湖南长沙,毕业于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东南大学法学、哲学系。作为创作者与理论研究者,他的⼯作集中于当代影像及图像的场域实践,尤其是传统伦理、政治、情动观在当代图像及数字媒介经验中的潜伏与形变。近年曾入围“亚洲先锋摄影师计划”(2023)“侯登科纪实摄影奖”(2022)“PEP NEW TALENTS”(2020)等。同时他也担任《中国摄影》编辑,策划有“影像的技术逻辑” “摄影考” 等多个学术性专题。

 

拱门内外, 2021, 布面油画, 90 x 60 cm

郭宇剑199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2015年毕业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绘画系。在创作中艺术家并不会有意地去设计和编排画面中的图示内容,他对于绘画的理解是基于绘画这个行为本身而产生的,知识或理论的积累是为了让他的直觉变得更为简洁有效,他不会直接挪用现成的图示,画面中的一切都是在他任由直觉引领而显现的。

在郭宇剑看来,绘画的过程比经过设计并按部就班地达到某种效果更重要,通过人的手来呈现“直觉的及时性”是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透过各种不同的文化语境自会有不同的作品产生。郭宇剑在意大利的学习有助于他更深地在当代语境下理解西方古典艺术,艺术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喜好和知识积累以及绘画技巧创作出了兼具古典气质和当代视觉效果的作品风格,所以郭宇剑的作品中流露的古典气质是一种从本源出发的中西结合。

 

夜生活, 2012, 布面油画, 190 x 240 cm
罗明君生于湖南,于1979年至1983年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接受了艺术教育。随后留校担任助教,并在1984年获得湖南省奖项。1985年,她与其他艺术家一同创立了“0艺术团体”。于1987年,她移居瑞士,并在比尔市定居下来。《夜生活》是艺术家2012年的油画,上世纪90年代鉴于对绘画的迷茫,罗明君放弃了写实绘画近12年之久,转而采用宣纸与水墨以及其它材质进行了一系列的装置与装置绘画创作行为。用已融入血液中的传统文化来做迷失方向感的对抗,或者说困境下的解药。直至2008年终于敢重新拿起了油画笔。本件作品描绘了朋友的婚礼晚会,新婚夫妇是非常虔诚的天主教教徒。新人在经过了教堂庄严的仪式后,转而就是欢乐的晚宴直至疯狂音乐下的舞会。这个场景从两个方面吸引了我:我们都在传统与当代的“舞台”上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从童年开始就被约束在道德,文化等原则里,在古老的充满暗语的世界剧场里,成为受他人审视与评判的角色。反之,我们又是他人人生的观赏者。其二,是那一束白光让暗部充满了遐想,它会适合我将画布作为暗部去留黑的方式。远距离观看时,明暗的形状与布局会让人产生摄影图片的错觉,摄影也确实是我的创作来源之一。但当我们走近画布,看到的是纵逸的绘画感,轮廓似光影痕迹简约地浮现在画布上。通过这些实与空的暗示,光与影,有与无,虚与实的方式,更突出了作品中的神秘部分,进一步启发观看者的想象力。 

自白, 2021, 石膏、铁丝,尺寸可变

王礼军19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并于2013年、2022年分别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

艺术家以雕塑、装置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实践,从他的日常经验出发,探索材料的物理空间以及自我生存的物质空间。他的作品讨论物本身的恒常性与感知的短暂性之间的矛盾,探寻物在空间及认知中的存在方式。艺术家试图在个体存在的空间褶皱里,重新感知和洞悉个体与周遭之间的关系。

桃花源·迹, 2022, 布面综合材料, 180 x 180 cm

周力1991年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至2003年间生活和工作于法国。2012年至今,受聘于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9年至今,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

对于艺术家而言,储存在记忆中的色彩信息,往往联合着具体的经验或隐喻领域的反应,籍由作品唤起观者自动而有效的心理认知。周力在复杂的布面上营造的单纯诗意,以动感的笔触带人们走向深层的思考空间。通过五色的复合,让中间色、灰性色彩的品种增多来不断调整自己希望实现的调性和深浅。其“桃源”景观是一个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其色彩丰富,种类多样的线条在画面上的排布,这些具有行动力的笔触升华了某个特定的风景或具体的个人经验。对于画面的多层次处理——无论是用稀释的颜料大面积涂抹,还是喷枪予以局部的修饰,抑或线条在其间任意地穿梭,均为每一幅色彩氤氲的作品缔造出轻盈透明,流光飞舞般的视觉效果,更是将观者的观看体验由记忆和具体事物的所指,堆向一种如同《桃花源记》般“超现实”的感知层面。

造物, 2021, 综合材料, 50 x 50 x 120 cm

周巍出生于湖南衡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广州、长沙。在2023年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参展中国国家馆主题展区。

艺术家直面生活中不同阶段的问题,通过记录与转化形成持续性的系列创作。 “反思” 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记录,创作伴随女儿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系列问题。从作为父亲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下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与转化。 “建构”围绕“物”展开系列创作,创作方法通过物与物的连接形成新的“物”,对记忆过往如何与未来之间的思考是创作的线索。

周巍把使用过的日常闲置物搜集起来,用白水泥和grc石膏将其连接。使用过的物品有一天也会埋入地下成为化石,形成记忆的沉淀。艺术家的作品中既有时间和历史的概念,又有封存记忆的概念,最终作品的呈现方式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意境。

 

展览现场

Exhibitions

过往展览

2024.3.10

Arched Wav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Geography

Artists: Mutian Chen, Longing Hu, Xiaoliang Huang, Ying Li, Mingjun Luo, Bing Ma, Jianping Zou
Curator: Xinyu Wong

Arched wave: Throwing the hidden string in the discontinuity

Artists: Qiushi Chen, Yujian Guo, Mingjun Luo, Lijun Wang, Li Zhou, Wei Zhou
Producer: Wenjing

Flower For Algernon

Artists: Jing Wang/ Yiwen Zhao
Curator: Xinyu Wong

Perceptual Track

Artists: Haiqiang Guo、Hang Su、Sibo Wu、Wei Zhou
Curator: Yu Xie
2024.3.10

拱形浪:超越地缘的界限

艺术家:陈牧甜,胡龙祥,黄晓亮,李赢,罗明君,马丙,邹建平
策展人:心钰

Please, Do Mind the Gap

艺术家:琼·费舍尔
策展人:谢宇

Art Channel

艺术频道

ARCH REVIEW | Making Complicity

When the painting is really close to us, the first thing that appears to our eyes is this Le cimetière marin[1] written by Valéry in 1922. The curators Hu Yihang and Zhang Tingzhi, together with artist Guo Yujian, divided the exhibition “Dangerous Complicity” in the gallery into three chapters with words and symbols: imagination, a plateau, and a theatre.

ARCH REVIEW | Guo Yujian :Dangerous Complicitiy

When looking at Guo Yujian’s works, what have been depicted is always in a state of flow, and the secret words that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become images that avoid us and approach us. The work that takes shape on the canvas in our sight is yet to come, in transition, about to embrace change, and it will not push us away until the feeling is fulfil.

ARCH INTERVIEW | Guo Yujian

Since then, I have tried to let daydream-like imagination seep into the picture, and those earlier, more symbolic images have also been naturally diluted. Perhaps,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temperament that seems to be infiltrated by the picture and some image contents that are contrary to reality that cause the association like a dream.

ARCH 采访 | 郭宇剑

从那时起我尝试让白日梦式的想象力渗到画面中去,那些较早之前象征意味较浓的图示也被自然地冲淡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像是被什么浸润过的画面所流淌出的气质和一些与现实相违和的图像内容才造成了类似梦境似的联想。

ARCH REVIEW | 眼前

当我们把“看见”这一行为比作打开一个空房间的房门,看着这件物体的视线和它存留下的痕迹像是打开门后产生的余音,我们无法准确的追寻余音回荡的轨迹。不断地“看见”,新的东西累积产生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遗忘与消亡。一张照片保存了一个时间的瞬间,通过回忆,某些时刻得以持续存活,不相关瞬间的外观孤立了出来成为“科学家的信息、摄影师的引用”

ARCH 采访 | 薛若哲

“绘画没有办法不诚恳,这是一种无法伪装的媒介。我对绘画的诚恳和机械的、拾得的图像产生的化学反应感兴趣,尤其是当网络图像和铜板线腐蚀这种必须要经过转化才能成型的绘制方式相遇,就形成了有意思的关系。”

Tuesday – Sunday
10.00am – 6.00pm

ARCH Gallery
Yinjiachong Rd, Tianxin District
410000 Changsha

星期二 – 星期日
上午10.00 – 下午6.00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殷家冲路
1123文创园一楼
ARCH GALLERY

© 2021  Arch 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info@archgallery.net
Site by XY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