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hibition
没有自然的自然
艺术家:查理·希尔德(澳大利亚)、胡勤武、胡声平、太平
策展人:康文峰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回到生命本能最基本的自然状态,艺术在疫情面前,如同我们的生命一样脆弱,但生活还要继续,艺术与人类依旧会相依向前,我们需要在沉痛反思中获得新的力量,艺术也在此时,在逐渐对心灵抚慰与疗愈中,让人们重新认识客观的、自然的世界实相。
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他是在强调人的主观唯心观,但此花也不会因为汝心而不开,它依旧会在它的自然世界里,花开花落。
没有自然的自然,是看得见的表象与看不见的内象的客观存在。当我们还不存在的时候,自然已经就以它自身的规律运转着,我们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最终也会回归自然。
绘画艺术的历史,从描绘自然物象到表达自然精神,再到呈现自然本质,是一个不断由表及里接近自然原初提纯的过程。无问东西方艺术观念的殊路同归,道家的齐物论与禅宗的无分别,再到当代世界平等的普世观,“物”在艺术的对等观看中,不断被解放和独立。在摆脱了为自然服务,媒介物也在当代艺术中,成为代表自然的自然。回归这种殊路同归的自然物平等观,当代艺术中的现成品和平常物都成了艺术,绘画的媒介物成为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需要做的,不再唯一是拿起画笔画一棵树、一座山,而是关注画布、颜料或物质世界各种媒介物本身,并能用艺术家自己最简单的方法,发现、呈现、激活这个媒介物最丰富的自然物性,而这个丰富的自然物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它没有明确的叙事指向,它在丰富的自我呈现中,揭示着自然物内在固有的规律可能,我们可以总结为科学,也可以概况为哲学,总之,它以它自身的自然存在,蕴藏着一种精神,成为没有依附自然、描绘自然的自然。
没有自然的自然,也是看不见的内在自然,它以一种内化的自然规律运行着,自然而然,往往很多影响改变我们的,就是这些看不见潜移默化的内在自然规律,而非表象的自然。这种非表象的内在自然,也会通过内观外象呈现出来,这背后是对物质世界最本质存在的客观探究,人类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仅是科学家的追求,也是艺术家的使命。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拘于表象,而是追求内象,从最初自然形象的真,到自然内在的真,也是一个艺术家理性、纯粹、独立的过程。优秀的艺术家用他全新的艺术视角和发现,附带审美体验,让人们不断看到自然世界原本不同的多面真相,这个时候,艺术家的工作,更像是一种敏感的审美科学研究。
澳洲艺术家查理·希尔德、中国艺术家胡声平、胡勤武,在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中,对自然这一相对传统宏大的主题,用当代视角,不断落实在非常具体的作品上,并呈现出各种新的可能。
查理·希尔德作为一名来自澳洲的知名艺术家,一直对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文化有所向往,他对宋画和敦煌壁画的喜爱和研究,并没有按照传统中国画的方法去临摹,而是感受中国绘画独有的气息、气韵、意境,并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抽象绘画创作中,因此他对自然的理解,有着不同于西方科学分析的逻辑思维,也有东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我们会在查理·希尔德的布面丙烯油彩和纸本水彩氤氲中,能感受到绘画媒介物自身丰富多彩的自然变化,他并没有刻意用媒介物去营造这样一种表象的自然氛围,而是在不断呈现媒介物的多样可能中,自然呈现媒介物原本的韵律质感与相融意境,它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但最终是一种激活了自然的自然。
胡声平从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综合绘画的实验创作,在最近十多年,他将创作的注意力放到了纸的材质上,他一直坚持对纸的研究,想创作出脱离绘画,表达纸本身的纯媒介物作品。纸作为来自东方天然的自然之物,本身就带有自然生发、自然融合的物质特性,胡声平通过火烧、刻画、浸染等方法,用自然之力打开纸质材料不同的自然属性,并用大型装置的体量感,强化突显一张纸柔软背后的多样可能,带着庄重的仪式感,在这样一种由纸而生的现代空间里,给我们带来一种自然沉淀的历史思考,这种思考是丰厚的,犹如我们阅尽繁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人生,在沉静朴素的自然中,即伟大又渺小,但最终又归于平凡的存在着。
胡勤武经常会写书法,案头经常会看到颜真卿的法帖,还有他收藏的古代石雕和老器物,而他对高古佛造像的摄影,也是他创作之余的一种日常补充,我能感觉到他对传统文化的情有独钟,这也会给他的创作带来丰厚的艺术滋养,这种滋养,就是对自然时间的敬畏,自然时间在任何文化承载的物质上,都会留下一种不可言说的气质,这种气质会藏在心怀自然的艺术家内心,并自然而然的生发在他的作品中,这种生发表达,绝对不是再现描绘一个老物件,而是一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格调;这一点,我们在胡勤武的艺术创作就能感受到,他对丙烯、水墨、纸浆媒介物的研究与实践很丰富多样,特别在他以往的布面丙烯绘画作品,用极强的媒介表现能力,呈现出富有秩序的“干、湿、浓、淡、苍”绘画质感,而这种质感,是建立在内在结构严谨的秩序中,它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更是一种向内求索的艺术内观;这犹如自然的内外两个面,在看似自然的随意中,其实是内在本质的结构支撑。这种西方人看是抽象艺术,东方人看是禅意境界的绘画,就是一种无分别、无国界的自然物呈现。
没有自然的自然,就是向内看的自然,艺术如此,科学如此;修行如此,做人如此;当我们面对当下世界周遭的事和物,亦是如此。长沙无同空间此次展览邀请我策展撰文,我深感在这个特殊时期艺术的不易,但相比现实中各种不可言说的不易,这又是何等的幸运,起码我们还有艺术,一种不断向内的艺术,并不断带我们走向内心,不断看到自然内在,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应该感谢艺术家,更感谢无同艺术空间,在当下的不易中,通过难得的艺术,为人们带去这个春天应该拥有的一丝温暖,一刻平静。
- 太平,夜幕降临,布面丙烯,70x60cm, 2019
- 胡勤武,17007,布面丙烯 198x214cm,2017
- Charlie Sheard,IMAGAP,丙烯和油,聚酯纤维,215x198cm 2011-2018
- 胡声平,作品局部
- 太平,2017020,布面矿物质色粉,油画,180x130cm,2017
- 胡声平,14-22(局部),手工纸、丙烯、纸浆,2019